《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湖北省天门市外国语学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运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熠熠闪烁着它的璀璨光芒,世代传承。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黄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一系列治国方略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大智慧。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
(二)课题研究意义
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研究,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2.基于新课程下教育改革的要求及语文教育的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以上理念,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课堂中,让学生的知识得以获得,能力得到提高,灵魂得以提升。
3. 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出于以上考虑,我校领导及课题组成员最终达成共识,确定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研究”作为我校开展研究的子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
二、研究思路、重点及主要目标
(一)研究思路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语文现代课堂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沃土、滋养生命的源泉。
这将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我们会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弘扬小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诚信、友善、爱国、奉献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二)研究重点
根据以上界定,确立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小学生对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3、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6、小学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三)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绿色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边实践、边研究,并以具体实践为主体。具体方法为:
1、在学生中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论为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所在,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制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实践及其他研究活动。
2、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在此部分,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和验证。
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课堂艺术研究。
①教师教学设计收集。包括课题研究期间的所有参与人员的教学设计,以及各级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篇目的现场教学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②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通过课内经典朗诵、知识竞赛、校本经典阅读课、古典诗词创作比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深化课堂研究。
4、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通过编排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文化风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核心素养。
5、创造良好的书香氛围,打造经典浸润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①品读经典 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名篇名作诵读赏析(含名著)、图书传颂漂流等活动,在主题团日和班会中引入阅读活动,引导师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鼓励师生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以分享会等形式交流阅读感悟,并通过组织比赛深化阅读效果,强化文化自信、打造精神家园,以此形成全员阅读的书香氛围。
②传授经典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编辑出版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形成可推广、有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论坛、讲座、报告会等,增强师生对经典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③经典展演 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诗词、音乐、舞台剧等创作活动,培养师生审美情趣,充分表达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④践行经典 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离校教育、节庆日教育,利用典礼、仪式等推动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同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经典文化宣讲阅读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经典在群众中传播、在社会上传颂。
与此同时,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展台。在学校的走廊墙面上,悬挂一些格言、警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张贴经典励志名句,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6、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二选择。
①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内地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举办游记书写大赛。
②、开展课外经典文学诵读,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寓言故事、对联等。
③、创立文学小团体:譬如成立班级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
④、开展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诵读经典演讲比赛、中华诗词朗诵比赛、“经典文化”书法比赛、“书香班级”班级与个人评比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实学养水平。
在课题研究中,灵活采用理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实验探讨。
四、组织分工与进度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五年(2016——2020年)。计划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1)申报立项(2016年1月——2016年5月)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内容,明确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2)组建课题队伍(2016年5月——2016年6月)
印发《课题指南》;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活动。
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9年7月)
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察、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
(1)首先要做好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的学”问题设计,二是“教师的教”的问题设计。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工作。
(2)按照确定的子课题方案扎实细致地开展研究工作。
(3)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分高、中、低段进行中期检察、评估。
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
(1)进行成果及子课题结题工作。
(2)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二)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案例、教学录像、研究报告等。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相关保证和研究水平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天门市外国语学校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传承,以“奠基生命,快乐成长”的理念,努力创建“人文化、现代化、信息化”品牌学校,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启发式教学示范学校”,省教育协会授予“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连年被评为市“教改先进单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课题研究的生力军,在课题组成员中,有2位省学会会员、2位市级骨干教师、2位市学会会员。他们的授课、论文都曾在省市级获奖。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极强的科研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研中都历经锤炼。这是一支工作认真踏实、勇于创新的教研队伍,是一个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教师群体。这样的课题组结构必将有利于课题方案的有效实施。
(二)子课题的组织机构:天门市外国语学校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肖红杰 周利斌
成员 王磊 邹锋 刘燕芹 张想姣 饶会容
王燕 刘玉梦 贺寒骁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已经建立了遍布整个校园的局域网络系统,每位老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建立了班班通系统,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入提高了学校整体教研的水平,使教师随时上网查寻资料和教师个人进行日常教学研究。
学校还决定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