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古诗文

2021-05-05 17:2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学习古诗文就是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识记能力最强的一个时期。在心灵澄澈的年龄诵读、熟背古诗文,对于孩子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小学生爱上古诗文,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重熏陶

    1、设文化教学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1、创设导语情境。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2、教一篇背数篇。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我常教一篇并且启发学生背数篇。比如学完《村居》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学完《静夜思》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怀乡思亲的诗;学完《赠汪伦》时,又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学生们兴致盎然,背诵了许多许多。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数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

三、重积累

    1、广泛阅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世界性的先进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涉猎,去搜集、整理、积累。在此之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审美的能力,达到形成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所带的班,从年级起,我就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广泛接触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而且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2、大量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个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70篇(段)。这么大一块面包如何“吃”?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分而化之的方法。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读一首古诗词,使学生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然后在每节语文课前再诵读两遍,以求熟记在心,出口成章。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人至少会背将近100首古诗词。同时,孩子们在课外还把学过的古诗词和跳皮筋活动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诗词。例如,上学期,我组织学生诵读了《唐诗三百首》,我尝试着每天背诵一首。在学校,利用早自习、课前两分钟时组织读背,回家后由家长督促背诵。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了兴趣。

    3、摘抄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摘抄,是培养阅读能力,把所读内容内化吸收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

四、重活动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具体做法。

    1背诵比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求就特别强烈。”因此,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诗文背诵竞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儿童诗或者对对子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诗小能手”的称号,并在班内增设“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还可把相似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分类比较记忆。如描写春天的诗,放在一起诵读,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而记之。又如把李白所写的代表诗作放在一块,集中记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极度夸张的笔法等。有自读有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高涨。孩子们的身心也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2、吟诵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吟诵古诗词两部分。我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适当举行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表演自编古诗词短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为诗配画。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选用《忆江南》、《草》、《静夜思》、《雪宿芙蓉山主人》、《绝句》等古诗,让孩子们选取其中一首,拿起自己的画笔为喜欢的那首诗配画。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飞不到的高空,可以到达小鱼游不到的深海。在活动中,孩子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通过开展诗配画比赛,学生脑中的古诗活动起来了,成为了一幕幕鲜活的影像。同时,还触发了学生的灵感,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大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通过开展诗配画活动,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有兴趣,并在形象直观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中华诗文化如芬芳美酒般的隽永香醇。

    4、改写诗词。小学阶段的古诗大多写景叙事,我经常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村居》等一首首古诗词都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学了《宿新市徐公店》后,我让学生按诗的意思进行改写,提示学生描写捕蝶这一场面时要注意动态描写,并要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于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成了一篇篇优美的短文。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    情感流于笔尖,让古诗的诵读更有效,古诗教学更有味。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外校诗词大会”“赛诗会”等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尽情展示着自己的能力和风采。通过活动,学生们体味着直面古诗文的快乐与幸福,尽情地吸收古诗文中的丰富营养,逐步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爱上古诗文,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